3月27日,西安高新第一中學高中部2026屆第七期讀書推薦會如期舉行,來自高二1班的張清楠同學以“陶庵同癡,丘墟漱雪”為題,向大家推薦了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《陶庵夢憶》,分享了他閱讀這本書的所感所悟。
張清楠同學首先對《陶庵夢憶》這本書的作者張岱做了簡要的介紹:“燈火笙歌、書蠹詩魔的紈绔子弟,披發(fā)入山、瓶粟屢罄的前朝遺民,蝶庵岑寂、蘧榻于徐的超然哲人,共同構(gòu)成了張岱豐富的人生底色,凝結(jié)成一本《陶庵夢憶》。他出身仕宦世家,曾祖父是隆慶五年的狀元張元忭。少時錦衣玉食,浸淫詩書戲曲,游歷山水園林,養(yǎng)成通脫放達的性情。明亡后,他親歷王朝傾覆、家道中落,避居四明山,以遺民自居,直至八十七歲去世。張岱在此書的序言中寫到,‘遙思往事,憶即書之,持向佛前,一一懺悔’,可謂‘滿紙荒唐言,一把辛酸淚’?!?/p>
張清楠同學說,清人查慎行曾評價張岱的文字“奇字識無期,名山藏不盡”,而他認為,此書之“奇”主要在兩處——文辭優(yōu)美,情感深摯。清新雅致的文字是此書飽滿生動的血肉,真摯的思情則是此書堅挺的骨骼,珠聯(lián)璧合,方有如此千古佳作。隨后,他分別從這兩方面分享了自己的閱讀感悟。第一處“奇”在于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。周作人曾為重刊的《陶庵夢憶》作序,作為中國近代小品文的開山鼻祖,面對這部書卻頗有“崔顥題詩在上頭”之嘆,足見這本書文字水平之高。張清楠認為,這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:一是豐富的生活經(jīng)驗與對生活的細致觀察。書中既有陽春白雪的文人雅趣,又有紙醉金迷的浪子生活,還有下里巴人的民間習俗,從“金山夜戲”到“魯藩煙火”,從“報恩塔”到“日月湖”,張岱以他的筆觸為我們繪出了一幅明末江南市井風貌全圖,包羅萬象,蔚為大觀;二是深厚的文學積累。張岱曾皇皇二十卷《夜航船》,分門別類記述了四千多條文學常識,可謂才貫二酉、學富五車。他寫文章便也是鋪采摛文,汪洋恣肆,博觀約取,下筆如神。譬如“南鎮(zhèn)祈夢”一節(jié)中在十六歲時做的疏,二百字左右的文章便用到了十二個典故,其閱讀量之大令人嘆為觀止;三是夢筆生花的才。書中多處體現(xiàn)了張岱的才華橫溢,如“燕子磯”一節(jié)“石骨棱層,撐拒水面”,一個“骨”字寫出怪石嶙峋之態(tài),“撐拒水面”也展現(xiàn)出水石相搏的力量感,給人以強烈震悚。又如“金山競渡”一節(jié)中寫岸上的觀者“蟻附蜂屯,蠢蠢欲動”,“蟻附蜂屯”兩個比喻極其精煉,生動地表現(xiàn)了人潮洶涌的場景。
第二處“奇”在于其中飽含深情。雖然張岱只是在書中講了些回憶點滴、生活瑣事,其中的情感卻分外濃烈,恰似一潭靜水之下洶涌的暗潮。如其中“斗雞社”一節(jié),寫其早年于龍山下設(shè)斗雞社,日夜與好友各自“調(diào)兵遣將”一決高低,作者在此節(jié)末尾平靜地寫到,“一日,余閱稗史,有言唐玄宗以酉年酉月生,好斗雞而亡其國,余亦酉年酉月生,遂止。”作者停止斗雞當然不是為了稗官野史里虛無縹緲的休祲吉兇,一片心思全在當時國運衰頹、大廈將傾。不知道數(shù)十年后寫下此節(jié)時,張岱是否有一語成讖之感,乃至心頭忽動,伏案一哭?又如“寧了”一節(jié),張岱在此節(jié)中寫祖父母飼養(yǎng)的珍奇鳥類,著重寫了一只名叫“寧了”的鳥,它學人說話惟妙惟肖,甚至于嬉笑怒罵盡可模仿。這本是一篇極富生活情趣的回憶,作者卻在結(jié)尾寫到,“‘寧了’疑即‘秦吉了’”。“秦吉了”何許物也?即是今天所說的鷯哥,與八哥相類似。張岱在《夜航船》一書中寫到這樣一個故事,有夷人以數(shù)萬錢買秦吉了,吉了卻學人說到“我漢禽不入胡地”而驚死。想必到此大家便明了了作者的用意,張岱落筆時,一定想到了“吾主在北不可面南而死”的審正南,想到了“臣心一片磁針石,不指南方不肯休”的文天祥,想到了千年前首陽山上的夷齊與當時浙東一代無數(shù)的抗清義士。還有“湖心亭看雪”一節(jié),張岱在末尾寫到“問其姓氏,是金陵人,客此”,這樣的對話明顯答非所問,初讀甚至使人感到莫名其妙。不過仔細想來其中確有深意,金陵是朱元璋的“龍興之地”,亦是南明弘光政權(quán)的都城,更是江南文化乃至漢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號,對明朝遺民而言自然有著無可替代的意義。由是觀之,大抵是想起當日的交談中“是金陵人”的話讓激起了作者的故國之思,相公之“癡”,亦當不僅僅是孤舟賞雪的閑情逸致,更有一種深沉的黍離麥秀之思。諸如此類文字,不勝枚舉。
張清楠同學還說,今天的我們當然不可能對這樣的情緒有所共鳴,很難理解作者看似輕松的筆觸背后沉重的意蘊。或許在有些人眼里,張岱猶如祥林嫂一般絮絮叨叨,寫天下一切風物都能聯(lián)系到一己私情,然后在文字中藏一些長吁短嘆甚至涕泗交流。正是如辛稼軒所寫“長恨復(fù)長恨,裁作短歌行”,真正巨大的沉痛不是喧囂的而是無言的,不是恣肆的而是靜默的,不是哭天搶地、淚落如雨,而是長歌當哭,在平靜的文字中潛藏。張岱在某種意義上確實如祥林嫂一般,生活只余一句“得是夢便好”。
張清楠同學認為,此書最奇之處不止于此,這本書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學史第一小品,是張岱個人情真意切、字字泣血的回憶錄,更是一位斗雞走馬的紈绔子弟自我救贖的里程碑。湖心亭的雨奇晴好、月白風清之外,是“四季笙歌,尚有窮民悲夜月;六橋花柳,渾無隙地種桑麻”。明清易代,中國歷史少了一位浪子,而多了一位“名根一點,堅固如佛家舍利”的文人。煙花落幕的長夜里,銅駝荊棘的冷清中,張岱得以反思“種種罪案,從種種果報中見之”。張清楠同學感慨到,是歷史以江山易主為張岱脫去了豪華奢靡的長袍,披上了浸染文墨的長衫。一本《陶庵夢憶》是明清易代的歷史罅隙里生出的一枝新柳,是風云激蕩的歷史長河翻涌著的永恒的濤聲,這本書之奇,或許只是“字字看來皆是血”“賦到滄桑句便工”。此次讀書分享會上,張清楠同學還和現(xiàn)場的同學們進行了交流互動,高新第一中學高中部2026屆全體同學參加了分享會。